为深入贯彻国家关于文化传承发展的精神,增强青年学子对家乡文化的认同感与归属感,理学院2322105031团支部于近期组织开展了“记录家乡记忆,传承文化根脉”主题实践活动。支部成员通过挖掘家乡非遗技艺、民俗活动、方言故事、传统美食等文化元素,以短视频、图文等形式进行记录与传播,为弘扬家乡文化注入青春活力。
本次活动围绕“看·印记”“听·乡音”“问·传承”“拍·匠心”四大板块展开,引导同学们多维度感知家乡文化的深厚底蕴。
看印记,触摸时光的痕迹。同学们走进家乡博物馆、非遗展馆和古村落,用镜头记录历经沧桑的老建筑、斑驳的砖瓦、精巧的手工艺品,从屋檐雕花、门楣彩绘到灶台老物件中,探寻传统生活的智慧与美学,解码蕴藏其中的文化基因。
图1 支部成员参观汉墓竹简博物
图2 支部成员走进深圳民俗文化
听乡音,聆听岁月的回响。支部成员走进银雀山汉墓竹简博物馆,在这里邂逅了最古老的“乡音”—— 那些镌刻在竹简上的文明密码。当目光与竹简上的墨痕相遇,这不仅仅是一次意义非凡的文化寻根之旅,更是一场跨越千年的文明对话。祖先的智慧在这一刻苏醒,而我们这一代人的责任,便是让这悠远的 “乡音” 永远在时光的长河中回荡。
图3 聆听家乡天水文化
问传承,对话文化守护者。支部成员主动走访非遗传承人与民间手艺人,与他们就药香包制作等传统技艺进行深度对话。通过“您为何坚守这门手艺?”“技艺传承中最大的挑战是什么?” 等一系列直击人心的问题,同学们深刻感悟到非遗背后蕴含的执着匠人精神以及传承过程中面临的困境与挑战。
图4 支部成员体验传统药香包的制作
拍匠心,让传统焕发新生。同学们充分运用微距摄影、短视频等现代技术,生动细腻地呈现家乡文物的细节之美。随后,他们将这些作品通过社交媒体分享传播,让传统文化以更加年轻化、更易被大众接受的姿态走进公众视野。
图5 记录西湖博物馆文物
此次“家乡文化微记录”行动,不仅丰富了同学们的暑期实践经历,更深化了其对乡土文化的认知与情感。未来,2322105031团支部将将继续积极探索文化传承的新形式、新路径,为助力家乡文化在新时代绽放出更加绚丽的光彩贡献力量。
图文:翁海欣
编辑:单雨祺
初审:孙莞 二审:杨旺林 终审:周志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