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学院在第二十届“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揭榜挂帅”专项赛终审决赛中斩获佳绩

发布时间:2025-10-16动态浏览次数:10

近日,第二十届“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揭榜挂帅”专项赛终审决赛圆满落幕。该赛事由共青团中央、中国科协、教育部、中国社会科学院、全国学联联合主办以“青春为中国式现代化挺膺担当”为主题,聚焦国家战略需求与产业发展痛点,旨在检验大学生科研创新能力与实践应用水平,是高校科创领域的重要赛事平台。本届赛事中,理学院打破学科壁垒、集中优势力量攻关,组建研究生与本科生联合科研团队,参赛团队凭借严谨的科研态度、扎实的专业基础和突破性创新思路,从全国众多参赛队伍中脱颖而出,最终斩获全国一等奖1项、全国三等奖3项、优胜奖1项,创下学院在该专项赛中的历史最好成绩,充分彰显学院在学科建设、科研创新与人才培养领域的扎实成效。

由王承毅、卞秋香和王平心三位老师指导,李仁宝、马一鸣、吴元浩、力博贤、李林蔚、石业伦、程银、唐家敏8位同学组成的团队,以“智驭千舸:内河无人集群多模态感知与协同决策系统”参赛项目荣获机器人领域主擂台赛全国一等奖。

该项目针对内河“结构化与非结构化并存、航道限制性强、集群协同复杂”的核心挑战,从环境感知、规划控制、集群调度三大核心维度构建技术体系,形成了一套完整的内河无人船集群解决方案。该技术体系的应用可显著提升内河航运效率、增强航行安全、降低人力成本,为推动内河航运“无人化”“智能化”变革提供关键技术支撑,助力我国现代化综合交通运输体系的智能化升级。

 

 

由胡友友老师指导,冯佳辉、赵文杰、陈康、王欣冉、田桥雨、陈浩楠、管翌翔7位同学组成的团队,以“基于矢量偏振光束的超衍射极限激光纳米3D打印机”参赛项目荣获高端装备领域全国三等奖。该项目提出以径向偏振矢量光束作为核心光源,利用其紧聚焦后纵向电场分量可显著压缩焦斑尺寸、突破衍射极限的物理特性,结合短波长激光与压电陶瓷超高精度位移平台,实现200-300nm级聚焦光斑与纳米级三维路径控制,为高速、跨材料的激光纳米增材制造提供全新的技术路线。

 

由董利源老师带队指导,段陈俊逸,郑涛,赵子懿3位本科生组成的“基于PINN降阶计算三位异构集成力——热性能”团队,在新材料领域榜题“三位异构集成力——热仿真降阶建模研究”中荣获全国三等奖。该项目开创了一种融合格林函数—FFT,Fourier级数解,共形映射的混合算法。在确保热弹性方程和双调和方程形式不变的前提下,对三位异构集成实现精确降阶计算建模,成功将计算时间压缩到传统方法的千分之一。该方法为处理三位异构集成力——热性能问题提供了一种全新的思路,有望在未来将核心算法模块化,对接自主EDA平台,助力先进封装可靠性仿真工具的自主可控。

 

由马驰老师指导,龚圣博、沈松超、张嘉瑞、薛晶鑫等4位研究生组成的“智感光研”团队,凭借项目“柔性模板法制备的三重增强钙钛矿弱光探测材料系统”荣获新材料领域全国三等奖。该项目针对极弱光环境下的视觉感知难题,提出了基于T-Ag阵列的三重光场增强机制(LSPR-GSP-微腔共振),并通过低温柔性模板工艺实现高灵敏度、可规模化制备的钙钛矿光电探测器,为弱光视觉与智能感知领域提供了新型材料解决方案。

 

由魏勤、郭纪源和汪海滨老师指导,邓少平等9位研究生组成的“航空发动机齿轮损伤智能化识别及评估系统”团队,获高端装备领域全国优胜奖。该项目研发的齿轮损伤识别与评估系统可对航空齿轮进行多类型损伤快速识别并定量评估齿轮啮合刚度和剩余使用寿命。

 

理学院在第二十届“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揭榜挂帅”专项赛中的亮眼成绩,既是师生团队深耕科研、勇攀高峰的生动见证,更是学院长期以来坚持学科建设与人才培养深度融合、聚焦国家战略需求培育创新力量的显著成果。学院将以此次获奖为契机,持续搭建高水平科研创新实践平台,鼓励师生围绕关键技术瓶颈与产业发展痛点开展攻关,进一步激发学生科技创新活力与实践应用能力,为国家输送更多具备创新思维与实干精神的高素质人才,在服务国家战略、推动行业技术进步的道路上持续贡献智慧与力量。

 图文:顾心怡 魏杨子悦

编辑:单雨祺

初审:孙莞 二审:杨旺林 终审:周志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