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寻非遗技艺,传承工匠精神

发布时间:2025-07-16动态浏览次数:10

图1 活动结束后集体合影

为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理学院2322105032团支部于7月12日下午举办了以“探寻非遗技艺,传承工匠精神”为主题的活动。从了解历史渊源到亲手制作,再到将作品赠予亲友分享,这场沉浸式体验不仅让成员们领略到传统工艺的精妙,更深刻体会到非遗文化传承的意义

图2 老师讲解、演示整个过程

活动伊始,成员们利用网络资源了解掐丝珐琅历史资料——这项起源于元代的工艺,在明清时期达到鼎盛。它以铜为胎,用细如发丝的金线掐出花纹轮廓,再填入五彩珐琅釉料,经高温烧制后呈现出宝石般的瑰丽色泽。我们围坐在工作台前,仔细倾听老师的讲解“掐丝”绝活:镊子轻夹铜丝,手腕微转间,图形的轮廓便跃然板上。演示的“点蓝”同样让人赞不绝口,细小的釉料颗粒在水的调和下,竟能晕染出渐变的天青色,恰如《髹饰录》所载“色如晴空,润若凝脂”。

图3 成员们体验掐丝过程

图4 成员们体验填涂釉料

“看似寻常最奇崛,成如容易却艰辛。”当成员们真正上手时才发现看似简单的填色步骤,需要屏息凝神控制料厚度。成员制作的图案虽仅有巴掌大小,但完成描摹、掐丝等全套工序却花了近小时干更是到第二天才真正的完成。团支部书记董雨晴表示:我们原以为三小时就能完成的作品,实际上不包括晾干和封胶就花费了近五个小时很多同学因为手抖导致丝线偏移不得不返工重做,这种“与材料较劲”的过程,反而让成员们对“工匠精神”有了具象认知

图5 所有成员的成果展示

活动最后,同学们将精心制作的珐琅杯垫装入特制锦盒,有的准备赠与自己的好友,有的打算作为长辈寿礼。不仅如此,同学们还将活动照片分享在社交圈,希望引起更多人兴趣这种自发传播恰是非遗活态传承的最佳注脚——当传统工艺以亲民姿态融入现代生活场景,那些曾被束之高阁的文化记忆,便重新流淌在人际交往的温暖脉络中。

通过沉浸式非遗体验,不仅让成员们感受到传统工艺之美,更搭建了传统文化与现代生活的桥梁。未来,支部将继续开展系列传统文化体验活动,让非遗技艺在青年群体中焕发新的活力。

     图文:宋仁慈、董雨晴

编辑:单雨祺

初审:孙莞 二审:杨旺林 终审:周志辉